盘点 | 酱酒喝不上头的那些门道

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为大家介绍过酱酒的健康基因,正是因为酱酒有着这些其他香型白酒所没有的特点,自然“不上头、醉得浅、醒酒快”。但是你知道为什么酱酒有着这样的特性吗?

 


△好的酱酒,“打脚不打头”

 

度数高≠易上头

 

在许多不熟悉酱酒的消费者眼中,总是下意识的将“高度酒”与“易上头”联系起来,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。

 

根据科学测定,当酱酒的度数稳定于53度时,酒精分子与水分子的亲和力处于最强的状态下,同时两种分子会抱团缔合,形成牢固的大分子团,因此酒体中游离的酒精分子很少,进入人体后相对不易吸收,更容易随着体液排出体外,因此对中枢神经的而刺激就小。

 

 

△53度是健康的酒体,绵柔醇厚,对人刺激小

 

工艺也会决定上头与否

 

许多消费者会单纯的将“纯粮食酒”与“后劲小”划等号,不过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。酱酒之所以美味且刺激小,是由粮食与酿酒工艺共同决定的。

 

造成白酒上头的主要原因在于酒体中的杂质,其中杂醇油是导致饮后上头的“罪魁祸首”。这些杂质的诞生,与原材料、设施卫生水平、酿造工艺是否符合标准都脱不了干系。因此一款“不打头”的好酒,水必清、粮必纯、工必精。

 

正宗大曲坤沙酱酒,全部选用当地优质红缨子糯高粱作为酿酒原料,五公斤粮食仅能生产出一公斤的优质基酒,坚持纯粮纯手工自然生香发酵;其独特的“回沙”工艺,更是需要经历一年的基础酿造周期,多次高温的蒸煮与接酒,能够有效挥发掉酒体中的有害物质,因此对人体的刺激小,饮后不上头、不烧心、不辣喉。

 

此外,至少三年的贮存,也使得土陶坛中的基酒发生了肉眼不可见的挥发、缔合、缩合、氧化、酯化等反应,累积香味的同时,更是可以极大排除酒体中的有害成分,去除辛辣的口感,让酒体更饱满醇和,回甘味美。

 

△工艺好,酒质高,饮用的时候自然难上头

 

贪杯更容易上头

 

酒后上头的主要原因,除了酒体自身因素之外,还与饮用者的自身条件密切相关。之所以很多人酒后上头,无非是触碰了以下两点:

 

量过了:一般情况下,人体肝脏能够代谢的酒精量与体重密切相关,对应关系为每1kg体重每日能够代谢1g酒精。以60kg的标准成年人体重来算,每日最多可摄入60g酒精;对于53度的酱酒而言,60kg的成年人每日推荐的饮酒量大约在150g左右。

 

喝快了:喝酒速度过快过猛, 也容易在短期内使体内酒精含量激增,加大身体负荷,易产生刺激性中毒反应,导致上头。

 

酱香型白酒独特的高酸、高酒度、复合香等特点,更需要我们小口慢品、循序渐进,才能领悟到酱香风味的真谛,喝出健康,喝出快乐。

 


△小杯饮酒,喝出健康与趣味

 

喝酒不喝水更易上头

 

当人体摄入酒精后,20%被胃部吸收,剩下的80%则会进入小肠。小肠对酒精吸收的能力较强,酒精被小肠吸收后会随着血液扩散全身,直至被肝脏完全代谢掉。

 

饮酒的同时,勿忘饮水。这样做既能够减缓人体对酒精的吸收,稀释人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,分担部分肝脏处理酒精的压力。

联系我们

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,我们7*24小时竭诚为您服务